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全国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近日,市消保委针对疫情过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以及对未来消费领域有怎样的担忧等方面做了一次线上调查,发现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K歌、运动撸铁和外出旅游成为很多消费者的优先选择。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预付卡消费,也成为消费者在“后疫情时期”的三大担忧。
笔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很多实体经济会选择向线上渠道迁移或打通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壁垒,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借靠网络平台进行虚假宣传,消费者将会承担更多的质量风险;还有消费者担心疫情结束后,商家售后服务不到位,特别是预付卡消费更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笔者认为,企业生存质量关联消费品质,精准帮扶实体小微企业是有效减少消费市场隐忧的关键。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疫情后的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尤为担忧,而企业运营成本升高以及现金流断裂,是导致服务和质量可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疫情期间,一些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有的甚至难以渡过难关,这也是消费者担忧的主要原因。
若要保证疫情过后市场供给丰富以及消费品质,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对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的政策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如提前摸底当地小微企业的经营状态,为他们提供市场流量的动态信息,分析各领域疫情后发展趋势,帮助其找准复工突破口;合理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甚至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行无息贷款等。
加强服务行业扶持,满足疫情后的消费需要也是减少纠纷的有效措施。调查显示,疫情结束后,很多消费者都有补偿性消费和报复性消费行为,且大部分集中在服务行业。而随着疫情后服务行业的密集复工,可能会出现短期内用工缺口较大而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与消费者“后疫情时期”大幅增长的服务业消费需求形成供需矛盾。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扶持餐饮业、文体业及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复工复产,缓解用人难题,规范服务标准,指导优化服务水平,以满足疫情结束后的消费需求。
当然,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商品短缺、售后服务及预付式服务无法兑现等问题,相关部门也要客观分析原因,寻找相应解决方案。如对确实因为自身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导致无法履约的商户采取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负、寻找配套资源、免费发放防疫物资等手段,帮助其走出困境,完成与消费者的履约行为,从而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创建放心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