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新浦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5号提案)
为进一步了解新浦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摸清新浦区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为2010年全区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我们和其他同志一起对我区的服务业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新浦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一)服务业发展稳步增长。2005年至2008年,服务业地区生产总值(按2005年不变价)分别为18.2亿元、22.4亿元、26.3亿元和3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地区生产总值为33.56亿元,服务业增速明显。
(二)服务业比重保持高位。2005年至2008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3%、74%、74%、66%。今年前三季度,全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去年同期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37:27.46:66.17调整为6.85:23.41:69.76,三产比重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与我区经济发展体系及其特点相吻合。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加速成长。2005年以来,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55.09%、51.68%、51.83%、47.4%,呈逐年递减。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新兴业态不断拓展;中介服务、科教文卫、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物流、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迅速,其中房地产业扭转低迷,实现增加值3.98亿元,同比增长18%;商品房销售价格稳定有升。全区接待国内游客239.64万人,国内旅游综合收入36.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5.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同比增长15.3%。
(四)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提高。今年以来,全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458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5.111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31.1840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67.8%,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8.46%。服务业投资明显高于一二产业。
二、当前我区服务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结构层次不够合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仍占重要比例;金融、物流、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制造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大部分运输、仓储和货代企业的经营观念和方式,离真正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有很大差距;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缺乏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本地服务品牌。
(二)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水平不高。服务业的一些领域政府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较多,一些歧视性和限制性政策仍然在一定范围、领域存在,限制了外资、民资等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准入和平等竞争;一些福利型、事业型的服务业单位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的步化缓慢。市场化发育不足,直接制约了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
(三)服务业技术、人才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对现代服务业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主流意识仍基本停留在商业、运输等传统型服务业上;服务业中一些应当作为产业经营的领域,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事业来办。二是服务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为服务业企业服务的公共网络平台缺乏,服务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较低。三是人才供给不足。在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等新兴现代服务业领域,领军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都很短缺。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不足。一是现代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投入、税收、融资、土地、人才引进等具体领域缺乏有效的诱导机制或细化措施,难以对投资者产生强有力的引导力。二是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亟需完善。全国多数城市都未能建立符合自身产业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我区也不例外,导致对现代服务业的具体领域界定不清、基础数据难以摸清,制约了政府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宏观引导、规划和具体决策。三是我区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较难达到省、市扶持标准和要求,每年能为企业争取的资金非常有限,导致我区服务行业在发展速度方面明显低于苏南及苏北大城市。
(五)社会服务业发展进展缓慢。我区现有家政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4000人,整个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呈现“小、散、弱”特点,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同时,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不到位、缺乏行业自律和诚信基础,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发展新浦区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把握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提供的机遇,立足我区服务业当前实际,进一步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由偏重传统服务业发展,转向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由偏重发展生活服务业,转向更加注重生产服务业发展;由偏重提供公共服务,转向更加注重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由偏重物质产品的供给,转向更加注重智力技术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由偏重中心商业服务,转向更加注重社区商业服务。
(二)主要建议
1、进一步抓好现代物流业发展。抓好金隆生产资料物流园项目的建设,指导新浦现代物流园区规划方案,力争达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求,并引导社会资金向物流节点集聚。培育一批本土物流骨干企业,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引导全区工业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企业内部剥离出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规模运输公司和行业带头人,规范市场准入资质,对交通运输市场进行整顿和资源融合,使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企业投入第三方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综合物流服务和网络服务。引进一批现代专业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
2、进一步抓好商贸业发展。重点打造特色,提升集聚度。推进陇海商务区(陇海步行街)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申报工作,积极打造以金融、保险、证卷、信息、商贸为主的核心区;抓好国际商务大厦、苏宁广场、金鹰等大项目建设,并利用在建大项目做好周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抓好现有沿河路、青年路等特色商业街区的发展和升级,利用时代超市三店、君悦财富广场、八佰城市走廊的运营,新打造巨龙南路购物休闲一条街。并通过成立管理公司,强化行业管理,经营秩序,提供服务协调,组织招商引资,开展评先评优,促使更好更快地发展。
3、进一步抓好科技创业产业发展。围绕创新主题,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建好一个平台,按照科技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要求,加快创业科技孵化园项目建设,填补科技创业产业的空白。引进各类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使科技创业园真正成为全区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载体。完善一个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行业和政府带头,鼓励企事业单位广泛采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现代商贸交易。培育一支队伍,充分认识服务业人才是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培育一批高素质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培养全区急需的服务业职业经理、旅游、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满足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4、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机遇,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老社区商业结构布局,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特别是城市东区,进一步建设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
5、进一步抓好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修编全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规划融合旅游资源,推进云台乡、云台林场、云台农场等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相关产业和服务设施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满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乡村旅游业从开发型向品牌型转变。
新浦区经发局答复和反馈意见
沈万春、张健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新浦区服务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讨论,现答复如下:
一、上报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新浦区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扶持意见》已于2009年完成初稿,现进行上报审核阶段。争取年内获得通过。以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新浦区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扶持意见》对从事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示范效应的服务机构,允许其享受优惠政策。以此改善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增强我区服务业品牌的竞争力。
二、抓好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全年抓好金隆生产资料物流园项目的建设,指导新浦现代物流园区规划方案,力争达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求。全力推进振兴物流园项目规划方案及省级现代物流园区申报工作,争取年内成功申报省级园区。并引导社会资金向物流节点集聚。培育一批本土物流骨干企业,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引导全区工业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企业内部剥离出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规模运输公司和行业带头人,规范市场准入资质,对交通运输市场进行整顿和资源融合,使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企业投入第三方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综合物流服务和网络服务。引进一批现代专业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
三、抓好服务业档次及品牌建设。围绕步行街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工作,积极打造以金融、保险、证卷、信息、商贸为主的核心区,提升集聚度;抓好国际商务大厦、苏宁广场、沃尔玛等大项目建设,并利用在建大项目做好周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抓好现有沿河路、青年路等特色商业街区的发展和升级,利用时代超市三店、君悦财富广场、八佰城市走廊的运营,新打造巨龙南路购物休闲一条街。并强化行业管理,经营秩序,提供服务协调,组织招商引资,开展评先评优,促使更好更快地发展。
以上是对25号提案的答复。在此,对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并请你们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