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士 斌:苏商嘉宾、连云港市工商联副主席、东海县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播时间:2009年4月18日晚9:30
薄其芳: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苏商》,今天作客我们《苏商》的这位主角就是大家刚才在片中看到的这位英姿飒爽的骑士,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这位骑士,陈士斌先生上场。陈先生您好。
陈士斌:您好。
薄其芳:您好,请坐。
陈士斌:好。
薄其芳:刚才我们看到这个片中您骑着马,英姿飒爽,看着那个姿势感觉,(您)经常骑马。
陈士斌:应该说经常骑马,对。
薄其芳:喜欢。
陈士斌:因为我觉得马应该是我生活当中一个很好的,视为一件宝贝一样。
薄其芳:是一件宝贝。
陈士斌:对对对。
薄其芳: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士斌:因为我是属马的。
薄其芳:属马。
陈士斌:属马的,对,所以(我)跟马感觉是有种缘分,我小时候就喜欢马,那时候没有马骑,也很少看到马,做梦的时候就经常做到骑马这种感觉,就是骑到马背上的那种感觉,视野非常开阔,心情也非常好,马奔起来的感觉,地更加的平坦,草原感觉非常的美。
薄其芳:你有一种勇往直前的那种感觉。
陈士斌:对,有种勇往直前,马跑起来的那种精神,奔跑的那种感觉。
薄其芳:怪不得你说你这么喜欢马,你刚才说到马是你的一件宝贝。
陈士斌:是。
薄其芳:马是一件宝贝,那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宝贝?
陈士斌:可以讲我应该有三样宝贝和两个贵人。
薄其芳:三样宝贝,两位贵人。
陈士斌:还有两样宝贝今天我都带来了。
薄其芳:都带来了?
陈士斌:对对对。
薄其芳:能让我们看一下吗?
陈士斌:就是这个,你认识这个吗?
薄其芳:让我来触摸一下,看一下。石头,这就是一块石头,我看不出来,这样我先请我们现场的观众来看一看,你们认不认得,来,你来看看。
观众一:感觉(是)一块石头。
薄其芳:英雄所见略同啊,这位姑娘来鉴定一下。
观众二:我感觉也是一块石头。
薄其芳:这样的一块石头,我们的陈总说它是宝贝。
陈士斌:是。
薄其芳:它宝贝在哪里?
陈士斌:这个石头叫石英,它的化学名称叫二氧化硅,这个是产自于我的家乡,连云港的东海,我们公司就是用这个作为原材料,把它做成石英粉,然后我们通过高温的熔化可以做成石英棒。我们最直接的看,你这里今天亮的所有的灯都是石英做的。
薄其芳:我们现在演播室的这些灯都是石英做的。
陈士斌:对,都是石英做的。玻璃里面,石英玻璃是最耐高温的,我们做的产品主要是用来做照明,目前是主要做照明,像汽车灯、投影灯、舞台灯,当然生活当中的家用电器里面用的,像冰箱里面有化霜的灯,微波炉里面有烘烤的灯。
薄其芳:对。
陈士斌:像其他的还有杀菌灯,还可以用来杀菌,像水处理里面的消毒,杀菌的紫外线,那就是通过石英管里面加上一种配方以后做成的紫外灯,所以在照明方面运用得非常广泛,像复印机里面的灯也是石英灯。
薄其芳:我今天才知道,原来这个石头真是一件宝贝,您刚才介绍了这么多,我们下面通过一个短片,对这块石头再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VTR1
解说:陈士斌,1966年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中毕业后,陈士斌学过会计,当过小工,做过小贩,出众的经济头脑和灵活的经营方式,让他在开百货门市部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成为了当地赚钱最多的年轻人。1992年,26岁的陈士斌顶住种种压力,着手成立了东海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经过17年的拼搏与发展,太平洋石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一跃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石英玻璃管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位居国内第一、世界前列。产品远销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成为飞利浦、松下等著名厂商的主要供应商,年销售额近5亿元人民币。陈士斌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薄其芳:东海人是不是天生,与生俱来就对石英有一种商业的敏感,能抓住这个商机。
陈士斌:我一开始对石英也是不了解,我一开始是从在21岁的时候,也就是1987年,那时候我是做百货,做百货服装这方面的。
薄其芳:做百货。
陈士斌:对对对,是做叫商店,商场也好,商店也好,那时候是做那些产品。
VTR2
陈士斌同期:我21岁那年在东海县的平民镇,就在这段,这个门市部,盘下来一个门市部。当时这个门市部是食品公司的,他们集体单位,因为经营不下去,需要对外发包,谈了以后呢,他们就把这个门市部盘给我。盘给我以后,我当时因为商店这个牌子,我想挂供销社的牌子是最好,因为供销社是我们农村的一个主要的一个经营机构,所以我就挂在供销社的牌下,我当年赚了有一万多块钱的利润。
陈士斌:当时就是说,我刚才讲过了,争取去挂供销社的牌子,当时我就找的供销社的主任,我希望去挂供销社的牌子。
薄其芳:你怎么知道挂供销社的牌子就能够赚钱呢?
陈士斌:因为供销社像我们乡镇或者是县级这些(地方),它是一个最大的一个商业公司,就是销售,是一个品牌,老百姓都认了,而且它有很好的信誉,所以能够通过用供销社这个牌子以后,买货不用现金,现在叫支票,那时候叫托收。拿来这个货以后,它有两个星期才可以付钱,这两个星期的货源,我的周转就够了,这个时间差我就够用了。当然优势是什么,供销社价格是定死的,我们的价格是灵活的,所以那个时候等于是刚刚开始有个体户,那个时候我们价格方面有这种灵活的机制,所以吸引了很多的客户,生意就非常不错,应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是有贵人相助。
薄其芳:有贵人相助?
陈士斌:对。
薄其芳:我来猜一猜,刚才你说你的这个店挂供销社的牌子?
陈士斌:对。
薄其芳:我就想问你,这个点子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说有人帮你想的?
陈士斌:当时这个点子是我想出来,我去找了供销社的主任。
薄其芳:人家理你吗?你当时二十出头。
陈士斌:当时因为我的爸爸在供销社,所以他相对还比较熟。
薄其芳:你走后门。
陈士斌:对,相当于走后门,我就找他了,我说可不可以挂在供销社的名下,所以这一点对我整个门市部的经营是至关重要的,解决了资金问题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挂了供销社的牌子,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帮助我的贵人。
薄其芳:就是这位供销社的主任。
陈士斌:对。
薄其芳:刚才你说到宝贝的时候,宝贝都带过来了。
陈士斌:对。
薄其芳:那贵人今天有没有?能介绍给我们吗?
陈士斌:贵人今天也来了。
薄其芳:今天也到了。
陈士斌:对对对,在我们的观众席里面,是我们的顾主任。
薄其芳:顾主任您好,欢迎您。我得离您近一点,可以沾一沾您贵人的福气,请坐请坐。当时陈总他也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你当时凭什么让他挂你供销社的牌子,咱可是供销社的。
顾主任:供销社当时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我们考核的指标是总购进和总销售,他挂我们的牌子出去购进的货,也算我们的总购进,也是我们的考核指标。
薄其芳:我明白了,这等于是双赢。
顾主任:双赢,对,小伙子当时长得比较帅一点,所以他爸爸又在我们供销社。
薄其芳:原来你也喜欢帅小伙。
顾主任:他爸爸在我们供销社,所以我们放心,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薄其芳:有保障了。
顾主任:对,有保障。
薄其芳:刚才陈总说一年之后他就成为万元户了。
顾主任:对,那个时候万元户还是蛮有名气的,那时候只要是万元户就不错了。
薄其芳:好,谢谢,请坐,看刚才贵人已经把您那时候回忆了一遍。
陈士斌:我们那边自行车也非常紧俏,特别是永久牌自行车,所以当时我就通过一些门路,在苏州打听到了一个有人能够搞自行车。
薄其芳:当时自行车好进吗?
陈士斌:当时自行车它要通过关系,那时候算是紧俏商品,紧俏的商品。
薄其芳:要凭票的吧,我记得好像是。
陈士斌:那时候是要票的,对。但是我搞的时候,我就不需要票,为什么,我就找一个贸易公司里面一个人,他能够有这个渠道去搞到自行车,然后他就帮我,当然我也是给他差价,要给他回报。
薄其芳:回扣。
陈士斌:对对对 ,就是回报,就是要给他利润。
薄其芳:多好听,回报。
陈士斌:我就回去了,因为这个自行车,当时你搞一批自行车最起码要几百辆,你没有那么多的钱是不行的。当时我就找到了五交化公司,当时我找他以后,我是搞了三百辆自行车,到了五交化公司他很高兴,我就给他一个帐号,我说你带着汇票跟我走,我说你同时办两张汇票,一张是给永久自行车厂的,一张是给我的,我要求他按照60块钱一辆给我,他拿了两张汇票,60块钱一辆,300辆,对,他就跟我一起就去了。当时我把他的货装上去,他把钱给我,厂里的钱他给了,然后他又把我的钱就给我,所以这个生意就很顺利做成了,当时我赚了有1万多块钱,当时我搞了几次。
薄其芳:还不是一次?
陈士斌:对,搞了几次,尝到甜头了。后来我当然又到像山东那些五交化,当时我搞了有几千辆自行车,有几千辆,这个经商的过程也是我第一次资本积累的过程。
薄其芳:为什么后来就转行了呢?
陈士斌:从1990年开始,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也随着国家政策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转轨的过程,那个时候模仿你的人很多,很多人来模仿你也去做这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薄其芳:大家只要有钱,政策放开大家都可以去做这个事情,有这个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可以赚钱。
陈士斌:对,都可以赚钱,这个时候我就想,我想办法要转行,转行搞什么呢,后来听到我们家里一个亲戚跟我讲,他说现在用东海的石英石,就是这个石英石,然后去做石英玻璃管是很赚钱的,开这样的工厂是非常赚钱的。当时(他)跟我讲了以后,我就跑去看,我感觉这个前景会很好,竞争相对来说 ,他们那个时候是先给钱,后面排队提货的,这个工厂里面,只要你能做出来合格的产品,你就能赚到钱,所以我对这个非常感兴趣。在1992年的时候(我)就把这个商店盘出去了,我就开始去创建了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
薄其芳:人家说身临其境,才能知道各中的滋味,看到人家办石英厂赚钱,你也去办石英厂怎么样?
陈士斌:因为我对这个东西是一点不懂,那时候完全凭着自己的这种热情,对这件事情的这种热情。那个时候1992年8月份投产以后,当年亏了几万块钱,亏本没赚钱,第一年,第一年没赚钱,为什么,当时没有技术,就是技术不成熟,一直生产不出合格产品。
VTR3
解说:虽说有满腔热情,可陈士斌还是发现,要想让自己的小厂扭亏为盈,光有干劲还不够。他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自己叔叔的一位老友,在一家国营石英制品厂担任技术员,在生产技术和设备调试方面都是专家,于是(陈士斌)几次登门,希望请到这位专家到自己的厂里来工作,可是对方却怎么也不同意。于是陈士斌提出来一个让身边的人完全无法接受的想法。
薄其芳:什么想法?
陈士斌:当时是这样的,我们1992就一直在亏损,那么在1992年年底的时候我就提出来,我们是股份公司,我说我们要请一个技术人员。后来大家都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技术人员要求,一年如果有3万块钱的话,1993年的时候,1992年年底,就是1993年初的那个时候,3万块钱那个数字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当时因为我们跟镇里边合资,当时我的工资,1992年的时候我的工资一个月在150块钱,一个月150块钱,那就是一年的话,一年的话也就2千块钱工资。
薄其芳:2千块钱。
陈士斌:2千块钱工资,那是在1992年的时候,后来3万块钱我说可以,我当时是同意的,这3万块钱我说可以,只要你来我同意给3万块钱,但是后来我们合伙人,就是政府领导书记,我们当时平民镇的一个书记,他说这个工资太高了,我才拿多少钱,听着吓人。
薄其芳:对,我才拿200块钱一个月,拿200块钱,他怎么一年要3万块钱。
陈士斌:我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如果说我们有技术,我们很快就可以扭亏为盈,就可以有大的发展。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如果你们不同意,他的年薪从我股份里面的分红里边出。
薄其芳:你分红有多少啊,就是说当时你一个月才150(块钱)。
陈士斌:对,但是我相信只要这个人来了,我们就能够有很好的效益,我们就有分红,我说如果说你们不同意,那这个(人)算是我自己请的,所以后来我们就达成了共识,这个技术人员就到了我们公司,那也可以讲,这是我创业之初的第二个贵人。
薄其芳:又是一位贵人。
陈士斌:又是一位贵人。
薄其芳:这位贵人今天来到我们演播现场了吗?
陈士斌:这位贵人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在我们的观众席当中,好,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您好。
徐工:薄其芳您好。
薄其芳:您好,请问贵姓,请坐。
徐工:免贵姓徐。
薄其芳:姓徐,徐先生您知道吗,您是我今天看到的名副其实的贵人,当时这3万块钱可真不少啊。
徐工:当时这个3万块钱在当时的情况看确实是比较高的,那是在1992年。
薄其芳:1992年底,刚才陈先生说的。
徐工:我们陈总为了办好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在搜集人才,他就多次到我家去,要求我来太平洋工作,三顾茅庐,当时我是在国营单位工作,我的工资收入也还可以。
薄其芳:多少?
徐工:当时相比较有三四百块钱工资。
薄其芳:三四百块钱一个月。
徐工:对,一年的话3千块钱,四五千块钱。当时是因为在国营单位工作,国营单位当时是铁饭碗,他聘请我 ,我确实不想来,从国营单位到一个股份制企业单位去,以后搞得好还是搞得不好呢,搞好了还行,如果搞得不好,我的工作没有了,我的铁饭碗没有了,当时思想也比较斗争。但是通过我和陈士斌的接触,发现他这个人有一种精神,最起码是聘请我的一种诚挚的心情。
薄其芳:你当时仅仅是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吗,还是说心动另有原因?比如说天价的价码?
徐工:对,3万块钱确实也比较诱人,所以我认为陈总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我到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来了,(到)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一来就工作了17年。
薄其芳:现在还在做吗?
徐工:现在还在做。
薄其芳:现在年薪应该不只3万了吧?
徐工:现在肯定是高了几倍吧。
薄其芳:这是一个商业机密。
徐工:对。
薄其芳:好的,非常感谢您。好,谢谢,请坐。看来陈总能得到贵人的帮助,也是有他自己原因的,在得到贵人的帮助之后,这个企业在陈总的领导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样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VTR4
解说:这栋三层的小楼,既是太平洋石英最早的办公楼也是最早的厂房和库房,虽然条件简陋,但是陈士斌坚持不懈地决心和努力,却让这个当时不到30人的小厂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陈士斌同期:我现在在这个厂房,就是我们1992年最早的厂房,这里有3条线,其中一条是1992年上的,另外两条是1993年,1992年一条生产线的产量,一年可以做到50吨,我们到1993年可以做到150吨的产量,我们的产值能做到600万到700万,一年的产值。
薄其芳:当时一年的产值是六七百万。陈士斌:对。
薄其芳: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陈士斌:徐工来了以后,我们的技术人员请来了以后,1993年我们当年就做了有六七百万的销售。当时我们那个时候,1993年那年纯利润,我记得非常清楚,153万。
薄其芳:1993年,当时实现纯利润153万元,就是徐工来了之后。
陈士斌:对。
薄其芳: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
陈士斌:对,有了这个技术以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那么到1995年的时候,我们有6条生产线,当时6条生产线在全国也算是大的,当然我们的客户就越来越多,当时我们有一个客户上海亚明灯泡厂,当时有句话叫要光明找亚明,跟我们也建立了很好的业务关系。在1994年的时候,上海亚明灯泡厂与飞利浦照明合资,成立了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合资了以后,它仍然是我们的客户。大家都知道,飞利浦是全世界照明的老大,所以它合资了以后,我第一次体会到叫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是什么意思呢,紧密的合作,同等的价格我们是优先的,而且它百分之百的量是给我们的,是我们独家供应。而且伙伴关系有什么好处呢,飞利浦可以对我们进行培训,然后高层互访,工程师每两个月互相访问一次,我们与飞利浦这种合作的前景,这种影响力影响下,我们的产品也就开始销到国外,就是开始销到国外去了,在国外也引起了我们国际同行的关注,飞利浦用我们的产品,飞利浦是国际上照明的一流公司老大。
薄其芳:对,它老大。
陈士斌:它都能用我的产品,那国际上还有谁不能用呢,所以我们拿到了一张通行证一样,飞利浦能用,那它也应该能用,所以我们就打开了国际通道,就是通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在1995年以后,我们的产品就开始出口。
薄其芳:你们已经确立了在国内的一个领先的位置。
陈士斌:对。
薄其芳:而且可以说是把你的同行的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身后,那你下面又有一个新的目标了。
陈士斌: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我要用一年的时间,我一年跑的路,要让我的竞争对手,国内的竞争对手用三年才能跑得完。我如何去跑得更快,我一直奉行这样,如何占领制高点,把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当然通过这次机遇,我们应该说远远地把我们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拉开了一个距离,从那个时候就拉开了很长的距离。
薄其芳:你这个目标的实现,其实在八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陈士斌:是的。
薄其芳:接下来你的目标,陈总的目标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VTR5
解说:本世纪初,太平洋石英就确立了在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的地位,甚至连国家石英拉管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也是以太平洋石英为参照。然而陈士斌却发现,国内石英管材的高端产品一步步被国际巨头所蚕食,而且太平洋石英似乎也难逃被吞并的命运。2000年,美国一家在世界500强中名列前茅的大企业找到了陈士斌,提出要收购太平洋石英,他们给出的价码也非常诱人,一千万美元现金,并且在收购之后仍然由陈士斌担任企业负责人,年薪高达两百万,这样的价码让陈士斌颇为心动,甚至产生了卖掉企业的念头。
薄其芳:面对着高额的收购企业的资金,你心动了,真的想卖掉企业了吗?
陈士斌:当时对我来说。一千万美金这是一个大数字,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一个数字。
薄其芳:心动了?
陈士斌:对,这个时候我们公司股东主要是,我是股东,我是95%的股东、股权,所以我说话有发言权,这个时候我就非常犹豫,我第一次失眠就是那个时候,第一次失眠。
薄其芳:失眠了?
陈士斌:对。我回去想,他很快要让我决定,他说你愿意卖还是不卖,让我决定。
薄其芳:我想问问我们现场的大学生朋友,你们也听到陈总的故事了,现在有国外的企业想高价来收购他这个企业,如果你们是陈总的话,你们会怎么办?有哪位想跟我说。
观众:要我的话我肯定也不卖。
薄其芳:肯定也不卖,为什么?
观众:第一个这是我们辛辛苦苦创下的,而且还有这么强大的合作伙伴,技术人员。
薄其芳:技术人员,他指了一下徐工。
观众:这么强大的技术人员,一干就是17年,而且还有飞利浦,就是作为供应商,而且它是战略合作伙伴。我想刚才陈总说了公司这种情况,我发现没有必要把它卖了,发展前景非常好,而且也是作为民族企业,如果都是被外国收购了,肯定自己在民族气节也说不过去。
薄其芳:好,说得非常好,大家为你鼓掌了,好,是你们的选择,我们来听听陈总当时的选择,最终作出的什么样的决定。
陈士斌:我面对这样一个大的公司,它在国际上的技术,它的管理都非常先进,我怎么去跟他竞争呢?如果说它不买我的,他可能就买别人了,也有可能他自己就建了,那就是我强大的一个竞争对手,这是一个原因我在想。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的员工,这些员工都跟我一起拼了这么多年,都是有深厚的感情,我说我接下来2000年以后,我是不是领着他们能走得更远,如果我要倒闭了,我这些员工不就跟着我倒闭吗?我有这个压力。如果说我要是卖给美国人,他们都变成了美国人公司里面的员工,从员工这个角度上来说,卖掉也不会损害员工的利益,因为他可以在里面可能待遇比现在还好,然后我看我的竞争对手又这么强,所以说这个时候我开始犹豫,这时候美国发生了9•11,收购暂时终止了,但是他也没有放弃。
薄其芳:就是这件事情暂时先搁浅了。
陈士斌:搁下来了,他们就回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回去以后,这件事情我们暂时就过去了,当然飞利浦也知道了这件事情,飞利浦也非常重视,但是他不希望,不希望我去跟他的对手去合作。这个时候飞利浦也想跟我合作,他就邀请我到欧洲去,到荷兰,那个工厂在荷兰的北部,我去了他的公司,一进大门,我看到他公司里面飘着五星红旗,我就问他接我的那个人,我说你们这里怎么会有中国的国旗啊?我很纳闷,我以为他是和中国合资还是干什么的,因为我们现在合资企业不是也挂个不同国家的国旗嘛。
薄其芳:对。
陈士斌:他说是这样,我们全公司的人都知道 ,今天来的是中国的客人,是东海的客人,全公司都知道,挂那个旗子大家都知道是哪里来的人,(他)说因为你来了,我们才升的国旗。
薄其芳:也就是说,当时他们公司升起来的那面五星红旗是为了迎接你的到来?
陈士斌:对,所以我非常感动,我看到五星红旗以后,我就想,为什么他会接待我,他为什么会升五星红旗,是因为我做得不错,得到了他们的尊敬,得到了他们的关注,也赢得了他们想跟我合作的,他同时也提出来了要跟我们合资,所以说他才会请我来,跟我来谈,才会展示他的工厂给我看。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强大起来,中国一定要强起来,这样才能得到人家的尊重,后来我首先到五星红旗下面,我说我要在这下面照相。
薄其芳:你要在五星红旗,就是在他的国企下,飞利浦公司,在荷兰总部为您而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之下。
陈士斌:我要在下面照相,当时他的总经理陪着我在下面照了合影,今天我们把它带来了,把这个照片带过来了,就是我在荷兰的这个工厂的五星红旗下面照的照片我带来了。
薄其芳:您旁边那位就是他们公司的总经理?
陈士斌:总经理,对。
薄其芳:我们看到了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陈士斌:所以当时我就回国了,回国以后我就,应该下决心不卖了,所以说五星红旗应该说也是我的一件宝物,今天我也把它带来了。
薄其芳:这是您的第三件宝贝了。
陈士斌:对对对,五星红旗,是。
薄其芳:我们来看看,就是因为我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不仅仅是陈总的宝贝,它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宝贝。
陈士斌:所以当时我回来以后就和美国的公司讲,我就停止,就是不谈了,终止了所有的合资和收购的谈判。
薄其芳:我觉得第三件宝贝对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你的这种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你打消了当初企业被收购的一个想法,而且伴随而来的连合资都不再考虑了。
陈士斌:对,我下决心我要搞得更好,所以我觉得只有这样,我们中国人在国际上才能提升我们的地位才能赢得他们的尊敬,所以说有了五星红旗对我的影响,另外我觉得在石英行业,我当时在中国应该说是领先的,可以说是第一,也可以说是领先,我这一个品牌就让别人拿去了,我当时下决心,我要证明,我们公司在没有外国人的成份,没有他的任何成份的情况下我照样能把我们公司搞得很好,我要看我们靠自己去努力,我们太平洋石英能够走多远。我也许能走5年 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要看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公司在国际的竞争当中能够走多远,我要去跟他们进行比一比,从我们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我们要以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为赶超目标,争创国际石英最具竞争力的太平洋石英品牌,这就是我未来公司的愿景。
薄其芳:这是未来公司的愿景。
陈士斌:对。
薄其芳:而且我听说,你当初是拒绝了国际上的一些公司来收购和合资。但是你现在心大了,舞台大了,现在想着去收购别人了。
陈士斌:也有这样的事情。当时日本的一个公司,同时他跟我们也有一定的业务关系,有合作关系,他的一个事业部,相当于一个总裁到我们公司进行了一次参观,他回去以后他就把工厂关掉了,把这个产品关掉不做了。当时我也不知道,因为他到我们公司去也不是我接待的,后来我到日本去的时候,他邀请我到日本参观,在日本东京见的我,他就讲了这个故事给我听,说我是2002年的时候他就参观了我的工厂,我跟他见面的时候,在2003年那个时候。他说我参观你的公司回去以后,把我这个产品停掉就不做了,他说我这边的这些,我这个业务你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卖给我。
薄其芳:他那个企业。
陈士斌:对,他那个事业部,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卖给我,后来我派了人去他那里参观了一下,我们的技术人员回来以后跟我汇报,他说他的技术我们看看就知道了,不需要去收购他的东西。
薄其芳:为什么?
陈士斌:他的技术还不如我们,他那时候的技术还不如我们,当然日本是有他的长处,是有他的强项,但是在这个产业上,他跟我们比是没有强项的。当时他讲了故事给我听,我就跟他说了,我说我们中国人能做好的事情你日本人就不要做,你也做不过我,他当时也点点头了。
薄其芳:也是点头了。我记得俄罗斯有一部小说叫《船长与水手》,其中有两句话我记忆犹新,一句话是“探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另外还有一句话是“永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在这里,出类拔萃未必就是永远都是领跑者,可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永远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去追求的人,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所以在这里节目的最后,我想把第二句话“永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送给陈总。
陈士斌:谢谢。
薄其芳:谢谢您。好,观众朋友,感谢收看本期《苏商》,下周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