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开发区突出产业招商、工城并进、平台打造等重点,各项指标逆势上扬,全面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7亿元,同比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6.6亿元,增长24.9%;财政总收入25.03亿元,增长27.4%;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26.1%;实际利用外资9273万美元,市外内联到位资金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市的40%,出口约占全市的60%,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各项指标较快增长,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以来,该区突出利用港口优势和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政策资源,坚持“三新一高”产业定位,全力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进一步抬高项目准入门槛,强力招引“大、外、链”项目,重点推进在手的青阳药业、清华同方、比茨服务外包等131个投资总额907亿元的项目。同时,该区强化项目服务,动态监测现有企业运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今年以来新增4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120家,特别是新医药产业增势强劲,完成产值47.5亿元,增长36%。
该区在经济转型中,突出产业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手抓城市功能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城市主轴花果山大道的商务服务功能,重点建设以新海连商务大厦为中心的2.34平方公里创智街区,努力将其做成亮点,全力推进周边的华大科技、酷歌动漫、北极星商业广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着力构建项目全程化的服务机制,加强上门服务、专项帮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项目申报、资金融通、人才引进、用工等方面的需求,支持和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该区坚持特色发展、错位竞争,通过打造要素承载平台,积极抢占转型升级先机、创造发展优势。今年以来,重点打造中日生态科技产业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新医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该区还通过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财力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着力构建能够支撑创新集成的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开发区自觉”。先后培育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高性能纤维检验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康缘、恒瑞、豪森、连众等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