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调查研究
设施蔬菜鼓起农民“钱袋子”——赣榆县沙河镇设施蔬菜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
信息来源:参政议政-赣榆县工商联 赣榆县蔬菜业协会 发布日期:2011-08-25 浏览次数:   字号:【

赣榆县沙河镇南临新沐河,北枕朱稽河,西靠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辖52个村民委员会,82个自然村,总人口12.6万人,耕地面积10.9万亩。近年来,沙河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蔬菜园区和露地设施蔬菜,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创牌、农村环境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设施蔬菜之乡。全镇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新鲜蔬菜20多万吨,产值2亿多元,被省定为蔬菜科技种植示范园区,被省市命名为设施蔬菜之乡大蒜之乡,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一、“猪—沼—菜”创新蔬菜种养模式

沙河镇具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其生产的黄芽菜享誉苏北鲁南,远销上海等地,是城乡居民春节包饺子、烧海鲜的必备品种。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沙河镇的蔬菜生产仍有一席之地。它走出了一条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弓棚,八十年代大棚,九十年代温室,新世纪初猪沼菜’”的种养模式。

近年来,沙河镇充分发挥本地土壤通透性好,适宜蔬菜种植,具有传统种菜技艺的优势,共投资4500多万元,在310国道以北、一支渠以南、二斗以东、五斗以西地区建设高效生态蔬菜园区,涉及颜庄、新庄、大高、团结、下河口、八里场、刘圩、和平等村,建设种养温室3000多个,发展露地设施蔬菜1万余亩,复种面积7万余亩,综合治理基地面积15万余亩,配套建设斗渠防渗渠8.5千米,农渠防渗渠3.2千米,电灌站4座,潜水泵1座,平板桥16座,挂板桥25座,放水口170座,涵洞22座,闸桥4座,整修机耕路3.5千米,完善农田防护林450亩,示范推广新技术4项,为设施蔬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的生产是沙河镇设施蔬菜生产的又一大特色和靓点。何谓生态种养模式,就是依据能量循环利用原理,在温室内建猪舍和沼气池,猪舍用来养猪,产生的猪粪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棚内蔬菜冬季增温和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夜间用沼气灯为蔬菜增加光照,产业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形成了能量循环和生物综合利用效果,既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根据调查,建设一个生态种养温室成本在1.4万元左右,根据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定,农民建一个生态温室可以享受省和镇的综合补贴5000元,其中省补贴800元,镇补贴4200元,一个温室一年可以种植3季蔬菜,养3茬猪苗,一个面积为1亩的生态温室1年的综合效益超过2万元,一年时间便可收回全部成本。生态温室种养模式以其较好的效益、较低的投入成本、简易的操作方式,深受农民的欢迎。

沙河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行政推动。沙河镇邀请市县的专业技术人员免费为菜农提供技术服务,发挥蔬菜协会的优势,组织技术员对菜农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兴建了连云港四季田园批发市场,成立沙河镇蔬菜专业协会,采取协会+基地+农户+批发市场的运行模式,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使沙河镇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中心。

二是典型带动。沙河镇选择了一批思想开放、接受能力强、敢于实践的蔬菜种植户为突破口,率先建设生态温室,采取典型带动的方式,调动农民生态种植的积极性。颜庄村颜景华是沙河镇温室种菜第一人。2005年在镇里的鼓励和扶持下,率选建起两栋生态种植温室,当年获利3万多元。

三是利益驱动。当菜农看到试点户收入大幅度增加,利益可观的情况后,纷纷争相报名实施大棚改造。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针对部分菜农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积极申请省发展沼气专项补贴,采取省里补一点,镇里贴一点,菜农拿一点的方法,全面启动大棚改造;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户,积极协调农信社提供小额贷款。全镇改造工程便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

二、主要成效

发展设施蔬菜种植,特别是发展生态种养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乡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是提高比较效益,实现农业增效。上世纪90年代,沙河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推广设施蔬菜大棚技术,每亩地年产出达8000元。2005年以来,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试验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攀升,每棚为一亩地的生态种植大棚,年产出超过2万元。同时,由于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沼液做肥料,不但土地产出平均提高了5-15%,而且农产品品质也得到提高,成为市场新宠。

二是降低投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温室大棚的引进,该镇农民人均收入跃升至3800元;自2005年实施--生态种植模式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为前者的1.3倍。搞--试点较早的颜庄村,05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09年人均纯收入达10200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3000元。同时,--生态种植模式还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经测算,一个大棚一年可省燃料费和电费300元,化肥和农药费600元,饲料费用300元,各项费用之和达到1200元左右。14个专业村目前虽然工业项目较少,但农民钱袋子却鼓了起来。

三是打造生态名片,推动农业创牌。--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不但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循环应用,而且成为沙河蔬菜生产的创牌工程。目前,该镇已有颜河四季田园两个品牌获省级蔬菜品牌称号;西红柿、鲜食花生、洋葱、马铃薯和呱蓬大蒜5个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有5个产地被省农林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目前全镇的无公害设施蔬菜超过2万亩,产品畅销上海、南京、河南、安微、山东等地。

四是推进一池三改,改善农村环境。沙河镇以实施--生态种养模式为契机,在全镇大力推广以改圈、改厕、改厨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实行人畜分离,防止面源污染,有效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实现了农民生活的洁净化。由于使用了沼气技术,菜农主动购买养殖厂的粪便入池,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中型畜禽厂粪便对水体和空气的污染问题。同时,随着沼气灯、沼气灶和饭煲在农户中广泛使用,家庭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的改观。

三、存在问题

调查中,我们与镇要领导深入设施蔬菜种养园区,通过与菜农交谈和实地考察,认为,沙河镇设施蔬菜发展现状是值得肯定的,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初步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前景是乐观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园区基地建设标准有待提高。路、渠、桥和大棚基础设施要现代化,育苗要工厂化,田园管理要机械化,灌溉要自动化,还要全面推广普及卷帘机。这些大量的工作都需要党委、政府、协会来进一步完善和做好。

二是涉及蔬菜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和项目不多。目前沙河镇有三家蔬菜加工企业,但仍属于初加工阶段,有些蔬菜品种想进入超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蔬菜生产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不够完善,服务设施较落后。

四、几点建议

调查中,镇、村协会领导以及种菜农户一致认为,要想发展好沙河设施蔬菜,使之规模化、产业化,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大生态蔬菜园区监管力度,优化蔬菜产业发展环境,全面提高生态蔬菜基地建设标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据本地丰富的蔬菜产业,引进蔬菜深加工项目,拉长蔬菜生产产业链。

3、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促进沙河蔬菜产业做大帮强,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是工厂化育苗需要扶持;二是温室大棚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需要理新;三是急需建立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四是相应配套蔬菜加工、储蓄、收购、转化的农业产业经龙头企业。所有这些都需要市、县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4、创造条件,不断完善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蔬菜协会,将沙河蔬菜产业化经营之路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网编:张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