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信息来源:参政议政-张继武 唐明 茆晨 发布日期:2011-08-25 浏览次数:   字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既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作为党和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经济的助手,市工商联自2006年以来,积极通过与市委统战部共同组织开展的民企帮村活动为载体,主动引导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参与到农村的扶贫开发建设中,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选准项目、抓住重点是不断放大民企帮村活动效益的关键所在。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在相关部门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经济实力状况,找准切入点,主动融入到全市新农村建设中。五年来,先后有556家工商联会员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实施了738个项目,完成投资33.79亿元;开展农民技能培训7.89万人次,新增就业6.17万人,农民增收超过5亿元,专项捐赠资金2645.7万元。五年来的民企帮村活动实践表明,我市广大民营企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参与力量,他们在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

一是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民企帮村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相继实施了98个工业生产型项目,150个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配套的养殖、农产品培育等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项目,135个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或是企业直接在农村招工的项目,32个农产品拓展市场的流通贸易等三产服务方面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不仅为广大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发展要素,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工业文明的辐射,同时也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民主管理、农民思想观念等系列变革,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灌云县民发甘薯(协会)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累计举办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科技培训班130多期,受训人数达14000人以上。新浦区浦南镇草舍村成立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协会),把125户单家独户的小舢板种植户捆在一起成为农业的航空母舰,西红柿种植不断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逐步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已形成拥有占地2000亩的日光温室大棚1000栋,年带动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赣榆县泥鳅业商会,实行资源、人力优化配置,集中供苗、规范养殖、统一报价、统一外销,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年出口活体泥鳅总量占全国的98%,每亩泥鳅获利达20万元,带动农户创收3亿元。

 二是为农业增效发挥了新的作用。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农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民营企业进入农业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分散型的生产经营向集约型的生产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的转变,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使农村经济朝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五年来全市民营企业共实施了137公司+基地+农户帮扶项目,占到了投资类项目的三分之一,完成投资11038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9350万元,企业同步增加利税16914万元。东海县大平乳品厂通过南北挂钩引进千头奶牛场开展帮扶工程,奶牛数量已达1400多头,每年仅喂养奶牛收购花生秧一项就直接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80万元;赣榆富裕食品先后与12个村10000余户种植户、养殖户,建立了稳定的农户种养、公司统一收购关系,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户均增收6000余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云港口福食品分别与云台农场普山生产区、东辛农场十三分场、灌云县侍庄乡马圩村、灌南县百禄蔬菜园区等数十个村(组)建立了合作关系,和1000多户农户直接订立了种植和购销合同,合同总金额达到1397万元,联系农户户均收入11600元,实现了公司业务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双重效益;正大饲料在东辛、东海、赣榆等地建立百万只肉鸡无公害养殖基地,在东海、灌云等地建立万头规模生态养猪基地,在赣榆建立SPF生态虾苗育苗基地。目前已与农民合作建成肉鸡舍15栋,肉猪舍12栋,年出栏肉鸡90万只、肉猪1.5万头。

三是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通过无偿捐助为农村输血,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赢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的造血功能,民营企业的参与,直接带动了农村生产企业的兴起,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民营企业将新建项目或部分配套加工业尽量多地向农村地区延伸,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就地将农民变为农业工人,已经成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授牌的江苏天明机械集团等10家民营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习示范基地,先后利用现有的厂房、设备和技术力量开展技能培训超过2.1万人次。天明集团技工学校将上千名农民子弟培养成了专业技术工人,除部分转为本企业工人外,其他培训后的农民子弟先后被海信冰箱、西玛特电器等企业录用。灌云常青公司建立的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可培训800余人,已经组织赴日参加研修农村劳动力千余人,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灌南工商联组织三友制衣、飞达制衣、泰昌电子、光鼎电子、荣善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举办订单式岗前免费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近万人,安排6000余人就地就业,介绍3000余人到他们的企业总部、发达地区同行企业就业。赣榆县酒饮料商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昂立培训中心联合成立了商会培训学校,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1700多人次,向南方地区输送了1400多名就业人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是为农村面貌增添了新的气象。随着民企帮村活动的深入开展,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将帮村的重点和形式锁定在农村的扶危济困、爱心助学等公益扶贫光彩事业上,也有部分民营企业选择通过与乡镇、村合作、无偿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农村道路建设以及新村镇、新农居建设中来。五年来,全市工商联系统会员企业无偿帮助被帮扶村改善村容村貌实施光彩事业项目捐赠金额达2645.7万元。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出力,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支持教育、丰富文化,繁荣商贸,带动了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逐步改变了自给自足的精神状态,创业成了新农村家喻户晓的新理念,使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呈现出新气象。华实生态农业每年从盈利收入中拿出10%用于大南村公益事业的建设,着力于对村容村貌的改善,致力于改善农民兄弟的生活环境。东浦管桩积极参与了浦南镇浦北村改水、修路、房屋改造、环境美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乐丰种业参与民企帮村活动实施“1333”工程,在每年利润总额中1%用于董事会活动资金,30%用于沂北乡南湾村公益事业,30%用于职工福利,30%用于公司再生产。东成生化先后出资80万元为狮子口村修桥筑路,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资20万元为村里作整体规划。东海建筑业商会2008年以来,累计义务修桥、铺路16公里,节省有关乡、村节省建设资金近300万元。

五是为村企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美誉度,同时也获得农村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最为廉价的劳动力,为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农村在合作过程中,理解了企业创业的艰辛,逐渐与企业更加的默契合作,不仅给新农村赢得强大发展支撑,也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互利共赢搭建了新的平台。五年来,广大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五轮齐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形式和办法。各级工商联组织也积极探索和把握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总结提出了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应注重把握的六个坚持和四自一不原则。民企帮村活动取得了双赢多赢的良好成效,先后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创新奖和承担和谐企业建设万村千乡工程全面推进等重要事项的嘉奖,得到了省工商联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涌现出了一批帮村富民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成为我市光彩事业一块叫得响的品牌。顺福食品、东成生化、晶都建设、大盛板业、乐丰种业、新希望乳业、翔云农资、天明机械、龙腾化工等一批民营企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社会贡献奖荣誉称号。星云集团、富裕食品、奔牛食品、悦城牧业等4家民营企业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赣榆墩尚泥鳅养殖业协会沟通市场信息,普及养殖技术,使小泥鳅做成致富百姓的亿元大产业。灌云种业商会率先在全省推行与农民签定种子合同,每年签定种子合同达35万份,农民用上了放心种,会员企业销售收入年年递增,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赣榆县酒饮料业商会带领会员企业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618家连锁加盟店,乐客隆商业有限公司、东海县开元超市、家得福商贸公司等商贸企业先后建成乡村连锁店、农家店”229家,带动农民就业近千人,成为国家商务部组织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年来的民企帮村活动实践表明,民营企业家作为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充当了生力军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一些政策性、机制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是组织机构还不健全。当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在参与过程中,各相关部门之间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深度不够。由谁来负责领导、由哪个部门来组织实施、采取什么措施来具体落实等一系列问题尚未明确。部分民营企业也有应付思想,政府号召、工商联(总商会)动员捐款捐物,则积极响应,捐完了便万事大吉,有的资金能否到位还是个问题。还没有真正做到引导民营企业将自身的发展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没有真正做到引导民营企业将被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变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中去。

二是政策导向还不明晰。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很多政策性问题,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措施,但由于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本身是一个不断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因此仍有不少政策性问题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具体规定。如民营企业参与合作开发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民营企业招收农民、培训农民的扶持政策等都不明确。参与过程中,哪些项目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的、哪些是不能参与的,哪些是可以赢利的、哪些是必须无偿的等也需要进一步给予具体明确和规定。

三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由于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鼓励、引导、扶持等工作做得还不够,没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致使民营企业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这些都是政府投资的,民营企业掺不进去,没有真正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意义。还有一些企业家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仅以发展自身生产为出发点,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城市,投向房地产业或赢利更快、更高行业,而不愿把资金投向农村。

同时,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有些企业为长远利益打算,以帮助农村为借口,占用农民土地,变相圈地,侵占了国家宝贵的土地资源,损害了农民利益;也有的村民打着维护环境和土地的旗号,不但对企业建设不支持、不配合,反而对外来投资者设门槛、提条件或借机敲诈,有的聚众闹事等;一些基层组织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产生错觉和误差,对一些落户的民营企业不够热心,配合不够,对民营企业在用地上支持不到位;有些村民受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和小富即安等小农意识的影响,认为企业富了,支助新农村建设是理所当然的,使得有些村民形成依赖的思想,伤害了企业家的回馈社会的信心,产生敷衍牵头部门的念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几点建议思考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最为关键,我们要把政府、企业、新农村三者有机的结合一起,政府和社会机构必须搭台牵线,构建机制,引导人心。

1、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凝聚人心。正确舆论是发挥民营经济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建议市有关部门能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和讲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宣传民营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搭建平台、创优环境、相互促进的典型事迹,宣传和推广非公有制经济及人士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经验。营造浓厚的尊企、安企、亲企和爱农、支农、富农的正确舆论氛围,以凝聚社会各界人心。

2、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人心。建议市相关职能部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36条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过程中,能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措施,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土地方面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保证民营企业参与村庄建设必要的用地;税收上对于民营企业无偿捐建的公益性项目参照慈善捐款实行税前列支,进行扶贫开发和涉及村庄整治工程建设的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政治上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符合入党条件的民营企业主,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安排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作为、有贡献、政治素质好的民营企业主担任村干部,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双带作用。优先推荐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积极贡献且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主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此来激励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3、搭建项目对接平台,服务人心。建议市里明确牵头部门,充分整合并发挥好各种资源优势,选择和包装一批好的项目,通过项目来引导和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解决民企参与过程中与政府和农民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可以通过举办项目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向民营企业及时发布各种有效的投资信息、市场信息和需求信息,帮助企业确定投资项目和结对对象,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

 

注:张继武系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部长、唐明系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主任科员、茆晨系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副部长。此文获全市工商联系统第六届调研成果评比三等奖。

 (网编:张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