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会议,对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相继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市政府关于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科技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政策文件精神,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市政府设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专项资金,增加了政府科技投入,加强了企业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引导扶持。
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科技创新工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还不强。2011年我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6%,列苏北第二,低于全省9.6个百分点。创业孵化能力不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偏小,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不多,有点无面的问题仍然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8%,低于全省8.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省比重的2.4%。三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不活,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真正建立。2011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四是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极不适应。人力资源基础排在全省末位,全市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仅占全省的2%,且近半集中在事业单位,直接投身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不足50%。
因此,我们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工程推进方案
全面贯彻省、市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有关意见,进一步细化深化推进方案,制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双创”载体建设、创新企业培育、创新资源汇聚、知识产权战略、创新环境建设等六大推进计划,明确任务节点,落实支持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促使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重点推进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每年突破不少于2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不少于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
三、大力推进创新企业培育
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工作组织、资金投入、业务培训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一院三站三中心”,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总量和建设水平双提升。力争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进科技项目、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等向企业集中,加快高端人才创业型规模企业、高层次人才集聚型龙头企业和人才密集型高科技企业梯队的培育。力争每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其中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突破3000家。
四、大力推进创新资源汇聚
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校企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每年组织不少于10次产学研专项对接活动,力争每年引进高校院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不少于300项、实现成果转化不少于100项。
五、大力推进创新环境建设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推进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重点科技税收政策,研究制定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意见等。进一步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强化创新宣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